其實我看過一些屏風的戲,時空交錯的場景和劇本不少,像《西出陽關》、《女兒紅》,可是比它們更早期的《京戲啟示錄》,在時空的錯置上,手法更不留痕跡也更具效果,在同一個舞台上將時空切成二邊同時表現很常見,但《京戲啟示錄》可以讓觀眾自然而然產生不同時空的視點,由一個更宏觀的角度來看整個過程。幾乎不用場景的變換,時空的差異就很自然地出現了。


而這種巧妙的變換,最主要就是靠戲中戲的手法。一般的電影或戲劇,大部份的戲中戲都只佔整個劇本一小部份,可是《京戲啟示錄》卻是整齣都是戲中戲,且有很多的層次,從李修國的角色開始,進入風屏劇團,再排演梁家班的故事,而梁家班又再演出《打漁殺家》的京戲橋段。以寬鬆一點的標準來看的話,這裡面就有四個層次了,在一齣戲當中用到四個層次的戲中戲實在不簡單,而且還用得很巧妙、適合。劇中一些主要角色的衣服,幾乎都沒什麼換,李修國更是從頭到尾穿著同一件衣服,不論是現代或是古代,他都是那身裝扮,就好像觀眾是隨著這位主角,從他的觀點穿梭在時空洪流當中,觀眾雖然投入了劇情,卻又保持著一定的距離,這種疏離感營造得很成功。也讓戲中戲帶來的後設效果更加出色,站在四個層次之上的觀眾,更能去思考整齣戲的意境。


除了令人讚嘆的手法之外,這部戲也融合相當多的情感和議題在裡面。李國修把他對父親的記憶及感情作為本戲的起點,加上那位孫婆婆的人生經歷,增加這段回憶的豐富度,也加入了對孫婆婆的懷念。而對京戲的沒落,這齣戲更是利用當時梁家班年代京戲就已乏人問津的情形,反映出現代京戲更是沒人想看的困境。此外,風屏劇團和梁家班二邊的團員都各有倫理道德的糾葛和團員間的衝突,如梁老闆和媳婦的不倫、風屏團員在新戲上檔前團員要退團或是演員間對戲的詮釋有不同意見等等,在道德及人性議題上也有著墨。在這些戲劇表象上的東西之外,李國修也把他對人生、對戲劇的態度,也利用了風屏劇團來表達,有二句令我印象深刻的話:有時候我常懷疑那些曾經真實發生的過去是確有其事?還是根本沒有發生過?;對演員來說,什麼是真實?只有下了舞台才是真實。這二句話道出了時光流逝的無情,也陳述了演員對舞台的註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種花的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