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有某人演出的關係,原本不打算看六義幫的,但最後還是去了。因為想看看宣傳DM上說的:不暗燈,快速的時間、場景流轉,以及方文山在裡面的演出。

但實際看完之後,我發現它實在沒有想像中的精彩,甚至是有點差了。演員的部分,王仁甫和夏于喬演得還不差,方文山就生硬了點,至於小朋友,就不用太苛求囉。我是個劇場表演的門外漢,演員表現只要尚可就在我能接受的範圍內,但這次六義幫真的太讓我失望,完全無法讓我融入劇情,甚至在看的時候還打了哈欠。





首先,在場景和時間的變換上,不是我所想像的全場燈亮轉換場景,還是有燈暗換幕的時候,只是沒有黑到看不清楚,我原本以為是在劇情的推展中,時間和場景就會開始變化,沒有任何停頓,或許是我會錯意及要求太高吧,總覺得DM上寫得與實際有些出入。

接著就是劇情,我覺得劇情有些鬆散,不夠連貫、緊湊。像青幫的入幫儀式、杜月笙的故事、廖添丁的故事,這和故事的主軸–小鄧,關係實在不夠緊密,即使通通去掉,似乎也不影響主軸的推展,難道只是為了表現時間和場景的轉換才硬要加進來嗎?可能青幫的儀式是為了讓觀眾明白入幫的規定、形式,杜月笙的故事則在告訴觀眾黑社會的險惡,廖添丁的故事要使觀眾了解他的俠義事蹟,也或者這些橋段的意義在於提醒觀眾,這些風光人物的背後,都有他悲慘及見不得光的地方。但,我覺得它們和故事真的沒什麼關聯(或是我太淺看不出來),不相關的故事插進主軸劇情裡,造成劇情的不連貫,看得頗痛苦。





最後就是所謂的老梗,好幾個不同的時間與空間壓縮在同一個場景,或是時間和空間的轉換,以及國語和台語溝通的笑話,我看過的幾齣屏風戲劇,都包含這些元素,唯有《六義幫》讓我覺得是明顯的老梗,為什麼?因為其他的戲用得很巧妙,但《六義幫》的劇情稍嫌空洞,這些巧妙的元素就變得很刻意,產生一種「又是這套」的感覺。

《六義幫》的舞台設計、表現手法和演員都相當棒,但戲劇最重要的核心–劇情卻不是那麼好,和《京戲啟示錄》相比,真的差很多。希望李國修老師下次能創作出更動人的劇本,讓我再重溫看戲劇表演的感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愛種花的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